(記者 胡曉莉)曾經,世茂、瑞安等地產大鱷屢屢刷新單宗土地交易價格紀錄,武漢“地王”一度成全國焦點。在多項土地調控政策出臺后,2006年的房地產市場不復往日之勇,發展呈現曲線向上態勢。
外來企業唱主角
從2006年土地出讓情況看,在調控深入的情況下,外來地產企業在武漢加緊布局,加大土地儲備,成為當仁不讓的市場焦點。拍賣成交額在5億元以上的地塊基本成為外來地產大鱷的囊中之物,尤其在下半年的一系列拍賣中,萬科、保利、融僑、金地等企業多次出現在土地拍賣現場,屢有斬獲。武昌積玉橋,融僑、金地前赴后繼,創片區土地單價及樓面地價新高。
2006的武漢土地市場平淡不少,但是外來企業的活躍使得市場出現了難得的亮點,他們的主角地位絲毫沒有動搖。
中心城區小地塊受捧
2006年,隨著中心城區高檔住宅不斷出現,城區房價上升明顯。于是,城區地塊受到企業追捧,屢屢出現爭搶場面。與此同時,武漢市國土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06年武漢土地資產經營工作優化了土地儲備供應結構,堅持增量供應與盤活存量相結合,合理確定供地規模,努力探索土地儲備新模式。可以看出,隨著城市開發步伐的不斷加快、土地資源日益緊缺、房地產開發門檻提高、市場前景不明,都使得開發商愿意選擇短平快的小項目來開發,這也促成小地塊有成為主角的趨勢。
“政策性”地塊出現
2006年6月,武漢首次對出讓土地提出結構限制,在10月舉行的第七次土地拍賣會上,第一次出現了以“限房價、限房型、限工期、限對象”條件出讓的地塊。按要求,這些“四限”地塊均用于重點項目拆遷還建,建設工期為15個月,房屋應達到B級以上住宅水平。此外,房屋建成后,將由政府指定的重點項目拆遷人統一限價回購。
此后,武漢市土地交易中心分5次推出了6塊“四限”土地,均成功拍出。這也預示,土地市場將會改變住宅用地供應單一采用“招拍掛”出讓模式,而出現劃撥、限價、招拍掛等多種供地方式并存的供地模式,避免房地產市場產品結構最終趨向于單一的高檔化。
地價持續攀升
2006年,地根呈現緊縮之勢,實力型地產企業紛紛加強了土地儲備,為將來的長遠發展未雨綢繆。外來企業仍然看好武漢等二線城市的發展前景,拿地積極性相當高。加上去年中心城區出讓地塊普遍不大,因而土地單價和樓板價均較2005年有新的突破。
據了解,2005年通過招牌掛公開轉讓的土地均價為330.8萬/畝,樓面地價最高達到3163元/平方米,到了2006年,同樣方式出讓的土地中,樓面價最高達到3900元/平方米。 2006年上半年,位于新華路的一塊地,每畝成交價格竟達1074萬元,創下中心城區地價新紀錄。與地價升溫相對應的,是房價的不斷增長,是整個行業對于武漢市場發展情景的看好。而究竟是高房價推動了地價上漲,還是高價地抬高了房價,這個爭論已久的問題仍然沒有出現一個讓所有人滿意的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