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發布的《世界智能制造中心發展趨勢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全國各地已經建立了537家智能制造產業園,這些園區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的重要承載地和孵化器。發布會上,在制造業浸淫多年的中聯智創創始人曹志國對媒體談到了智能制造產業園的選址心法。
曹志國13年來一直沖在制造業企業投資、孵化和培育的前陣,還成功幫助眾多科技企業與產業園“聯姻”。他認為,對很多智能制造產業鏈企業來說,進入園區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和政策加持。不過他也忠告,企業在園區選擇時要擦亮眼睛,不但要了解地方政府在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園時的真實訴求,還要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內生態”和“外生態”進行考量。
全國有537家智能制造產業園
目前,中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展現出強大的活力,2018年產值規模超17480億元,中國工業機器人消費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一。
《報告》指出,近年來,各地為發展智能制造產業,在智能制造鏈條上誕生了537家智能制造產業園區(全部智能制造產業園名單獲取方式見文末),這些園區孕育了一大批智能制造產業鏈企業。
這些園區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的重要承載地和孵化器。
《報告》提到,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不但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途徑,還成為重塑城市間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曹志國認為,這一點在資本流向方面最為直觀。他提到,多年來的投資經驗早已表明,資本對傳統制造業日益疏離,很多時候,基金直到最后才會投(傳統)制造業。
“當提到制造業的時候,資本會認為,古董企業不要投它。什么叫古董企業?附加值低,從年利潤來說,一般在8~12%就算不錯了,基金怎么會投他呢?”曹志國說,高端制造業的利潤25%左右,當然更受資本的青睞。
智能制造企業如何選擇園區?
曹志國認為,對很多智能制造產業鏈企業來說,進入專業的智能制造產業園意味著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和政策支持。不過,企業在選擇智能制造產業園時,需要考察三個要素。
中聯智創創始人曹志國
第一個要素是契合政府的訴求。很多地方政府在產業選擇時,要的是“高大上”項目,智能制造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就是地方政府感興趣的。這就要求企業具備匹配政府相對應產業資源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而且隨著項目落地進程的深入會越發重要。
第二個要素是政府的內生態,即是否具備發展產業的條件。
首先是當地政府是不是把智能制造真正作為主導產業來打造,是否能夠形成產業體系?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比如園區雖然規劃的智能制造板塊都齊全,但真正重要的,是要考慮當地是不是有垂直的、深度的、生態的、體系化的智能體系?這其中的人才要素、資本要素、市場要素和成本要素具不具備?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具備,那說的就是為了招商引資一個噱頭而已,它不具備為智能制造提供全場景的、體系支撐的能力。
第三,政府能否給企業做好“外生態”。
什么叫外生態?企業投資找資源人才,這都是表象,內在考量因素在于,政府構建的營商生態能否對企業的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提升起到真正的扶持作用。
“一家實體企業,光有技術優勢是不行的,他必須懂市場、懂管理、懂營銷、懂如何與政府打交道。”曹志國提到,他投資的很多技術型企業,很多企業創始人是科學家出身,對如何做好一名企業家并不專業。因此,這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從各個要素上對企業發展進行賦能,這對以技術見長的智能制造企業來說更應如此。因此,智能制造企業要對政府的“外生態”構建能力格外關注。
在園區選擇上,更要結合不同城市的智能制造發展潛力。比如,《報告》顯示,以濱海新區為主要產業承載區的天津,已經形成了智能制造的全產業鏈條,在智能制造涉及行業數量排名中,天津以26個行業高居世界首位。此外,天津在智能制造力度政策方面密度、力度前所未有,不但出臺智能制造等十個專項行動計劃等110余項政策措施,還設立了總規模100億元的智能制造財政專項資金,其規模在全球首屈一指。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專業園區也成為企業的樂土。
在曹志國看來,站在政府的角度,如果想要讓中意的企業入駐自己的智能制造產業園,就一定要有切實的企業訴求解決思路。這樣的政府園區,一定是企業訴求優先,制造業企業優先的。在這樣的關系中,企業和政府園區的關系不再是甲乙雙方關系,而是生態鏈共生關系。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