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加盟海門主導鏈產業創新創業,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支撐。截至目前,海門全區人才總量達24萬人,累計引育國家級人才145人,省“雙創人才”123人、“雙創團隊”17個,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數(2021-2023)連續3年位居南通市第一,“雙創”人才入選數(2018-2023)連續6年位居南通市第一。
“人才是構筑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歸根結底要靠創新人才。”近日,區委書記郭曉敏在全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擴大)會上指出。近年來,海門聚焦“3+3”主導產業,自覺把人才工作放在區域競爭的大勢、全區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堅持以“東洲英才”計劃為統領,持續推出高含金量的人才新政,構建高承載力的科創平臺,引育高成長性的創新主體,構筑特色服務優化人才生態,著力構建鏈式化發展高技術人才工作體系,讓創新人才的“關鍵變量”加快轉化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助力海門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
聚焦產業
構筑特色政策聚才
“海門全周期的專業人才服務打動了我,期待這顆創業‘種子’在海門長成‘參天大樹’。”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曹勇斌說。
曹勇斌博士研發的“基于仿生兩性離子的創新藥物遞送平臺與產業化”項目已獲得數百萬元種子輪融資,需要尋找項目的最佳落地場所。他應邀到海門參加“東洲智行”高層次人才洽談會,被海門“雙招雙引”團隊為其解讀的人才和產業政策打動,果斷決定將項目選址在海門。目前,該項目已順利落地,并獲得海門300萬元的人才項目資助和1000平方米的免租金廠房支持。
像曹勇斌這樣落戶海門的高層次人才資助創新創業項目,累計已達95個,共計發放資助金額1.2億元,集聚在生物醫藥、高技術船舶海工裝備制造、機器人三大重點產業上。
海門聚焦主導產業,堅持以超前意識、系統思維謀劃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以特色政策,創造高層次人才的比較優勢,先后出臺海門“人才新政35條”“人才強企10條”等30多個政策文件,形成覆蓋從“頂尖”到“草根”、從“海歸”到“本土”的政策集成體系。其中,“頂尖人才來海創業免評審”“企業自評專家”“全職高薪人才項目申報突破年齡、職稱、學歷限制”等政策亮點均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并探索人才政策由“普適性”向“個性化”轉變的新模式。今年,海門又研究出臺了《關于更大力度推動人才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對已有人才政策進行攀高、擴面、提標,進一步提升特色政策對人才引育的磁性力。
賽才優鏈
放大特色活動聚才效應
最近,海門舉辦2024年首場“東洲智薈”項目路演,圍繞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11個高層次人才項目參加路演,9個項目入選。
海門圍繞主導產業,構筑具有海門特色的“賽才”品牌,以人才鏈的“強”,托舉產業鏈的“優”。截至目前,海門連續舉辦6屆“東洲英才”創業周活動、8屆“海智杯”創業大賽,先后主(承)辦“中國制造 2025國家頂尖人才高端裝備主題峰會”“中國創新挑戰賽”等大型國家級活動,吸引包括5名“兩院”院士在內的70多位國家級人才來海創新創業。迭代升級“東洲英才”引進計劃,創設“東洲智薈”項目路演品牌,開辟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直通車”,目前已形成特定人才項目“直通引進”、成熟落地項目“集中評審”、“臨門一腳”項目“即時即評”、早期創業項目“賽會比選”等全維度引才體系,累計引進落戶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305個,資助總額超5億元。
同時,海門對焦主導產業,拓寬全球化引才視野,加強與國際化人才團體和獵才機構的戰略合作,聘請11名海內外專家教授擔任海門“引才大使”,成功促成“硅谷之窗”落戶海門。近三年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76人,形成了引進一個、帶動一片的“葡萄串”效應。海門實施“千名校友資智強海工程”,成立“校友服務聯盟”,在上海、南京、深圳三地設立“雙招雙引”海門校友服務中心,100多名知名校友被“喊回家”。
搭建載體
打造人才集聚“蓄水池”
走進招商工業海門基地,18萬方LNG運輸船建造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之中。該項目是由江蘇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參與、招商局重工牽頭實施的省重大戰略產品創新“揭榜掛帥”類項目,實現南通市在該類項目立項“零”的突破。
去年順利“去籌轉正”的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是海門全力推進高技術船舶海工產業發展的重要創新載體。目前,該創新中心團隊成員一半以上具備博士學位,包括多位國家級專家和省部級專家。
高能級創新載體是圍繞主導產業聚才的“蓄水池”。海門以“3個100”為抓手,深入推進“百萬平級”綜合性科創載體建設,構建了沿江科創帶,謇公湖科教城、東布洲科學城兩大硬核,高端綠色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機器人)三個產業基地在內的“一帶兩核三基地”科創載體格局。目前,全區擬建在建的各類科創平臺總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已建成國家級孵化器兩家、國家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眾創空間14家。
如今,已有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省藥監局審評核查分中心、上海浦東軟件園(海門)創新基地、武漢大學海門集成電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重量級功能型、創新型平臺相繼落戶。海門八成以上的高技術創新人才集中在各個創新載體上。
臨江新區依托東布洲科學城,建成全球單體最大的細胞培養基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模式動物基地、國內最大的同位素藥物安全評價實驗室。創新校地合作新模式,攜手中科院上海藥物所以及安徽、江西、沈陽等地的醫藥科研院校,成立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實行院企“雙導師制”,精準培育與海門產業相匹配的高層次人才。目前,5000多名科創人才在臨江新區創新創業。
優化服務
構筑人才發展生態
上月,海門舉辦2024年首場“東洲聽才說”主題活動,政府服務聯盟相關成員單位和所在區鎮,與人才企業面對面交流,共同會商解決人才問題訴求,幫助4名在海創新創業的高層次人才解決相關問題訴求7個,幫助3名人才牽線搭橋,助力人才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人才引得進,更要留得住。海門持續構筑“如魚得水、如鳥歸林”人才發展生態,把每年5月25日“海門人才日”作為人才的“集體生日”,以最大誠意禮敬各方英才。整合22個部門、30家專業機構成立“人才服務聯盟”,出臺51項服務清單,開設“服務專線”“服務專窗”,真心誠意為人才和人才企業紓困,讓高技術人才的智力、創新力在海門這塊沃土上盡情釋放。
國家級人才毛家駿創辦的公司主要從事新型輕量化鎂合金材料研發,產品填補國內市場空白,并成功打入國際市場。海門區人才辦在該企業調研時,公司反映由于產品生產過程中有壓延工藝,需要能耗指標匹配。人才辦獲悉情況后,及時向省里了解相關政策,多次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最終幫助其解決問題,公司順利生產,避免了政策“一刀切”的誤判。
海門構建各類人才住房、婚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服務體系。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按照“三年建成10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目標 , 構建從“一張床”“一間房”到“一套房”等相互補充的安居保障網,打造擇業青年驛站、就業人才公寓、創業人才社區等銜接有序的安居保障鏈。目前,已建成麓園國際人才社區、福海嘉園、拓宏產業園等一批高品質人才公寓,共有9600余套(間)投入使用。成立全市首家縣級“科技人才發展集團”,常態化組織開展人才沙龍、人才慰問、人才體檢、“緣·東洲愿”聯誼交友等活動。
圖:太倉南郊上海嘉定昆山交界廠房現房出售
鏈接全國廠房土地資源+強勢政策支持
企業選址服務中心 400-0123-021
考察對接請加微信
產業招商專業自媒體【園區產業招商】
超過26391園區招商人關注了我們!
↑ 關注公眾號:園區產業招商
↑ 加入行業交流群(如群滿,請關注公眾號后加入)
提供產業園招商代理服務 13391219793
燈塔瓴科·專業有效的產業園載體招商平臺,以高效專業著稱。現向全國產業園區提供專業招商運營代理服務。利用我們強大招商團隊和數字化平臺招商,確保高質量、快速完成招商。【重點承接上海、蘇州、無錫、嘉興、杭州、寧波等區域產業園區項目】
提供制造業企業選址服務 13564686846
幸福招商·面向全國廣大縣域經濟源地接受招商引資服務委托, 服務制造業企業在全國各開發區落地并享受相關招商引資政策,廠房土地資源豐富、政策給力,已累計簽約入園企業 3000余家,其中500強企業 33家,上市公司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560余家,知名品牌 42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外資企業 34家。
【聲明】內容系轉載自其它平臺或媒體文章,本平臺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臺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