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亭國際汽車城區域化黨建大背景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立足上海汽車產業重地,主動對接區域資源,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和實踐型汽車人才的新模式,共同打造了一個人才、資金、技術循環流動的產學研生態圈。
因勢利導,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
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與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結合汽車產業發展需求和學科特點,共同制定了《上海大眾-同濟大學卓越汽車預備工程師校企聯合培養計劃》,構建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平臺。找準培養定位。以黨建聯建為載體,通過區域資源共享,構建同濟學生進入“上海大眾”教育培養模式,幫助大學生及早了解汽車產品、技術及其開發和管理知識,共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良好素養的在校大學生,同時也使上海大眾在人才競爭中獲得先機。確定培養對象。參加培養計劃的對象以汽車學院四年級學生和研究生為主。其中四年級學生參與理念導入階段,即通過參觀企業、參與實習等初步認識和了解上海大眾;研究生參與近距離觀察階段,即將上海大眾專業技術部門提供的研究項目作為畢業設計和研究的課題,進一步熟悉大眾。制定培養方式。一方面由同濟各相關專業教授與上海大眾各科室領導及專家共同開展交流探討,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為大學生開設具有上海大眾特點的講座,制定畢業設計和課題研究,共同培養和指導在校大學生。
聯合培養,構建實踐型人才培育模式
聯合培養計劃將教學、實習、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開設企業特色專業課程。利用上海大眾先進的汽車研發軟硬件設施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由大眾資深工程師為學生講授《現代汽車技術與實踐》、《汽車電子產品的工程化設計》等專業課程。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大眾工程師和同濟教授開展多方位合作,鼓勵企業專家到學校擔任兼職講師,同時聘請學校優秀教師擔任大眾兼職研究人員,為青年教師赴企業掛職鍛煉和學習提供便利。現今,已有22名大眾工程師被聘為同濟大學兼職教師,2名教師赴大眾進行工程實踐深造。建立國際化校企聯合培養基地。汽車學院與上海大眾合作,在德國大眾建立海外實習實踐基地,并建立了一整套學生選拔、派出、資助、管理等制度,為學生海外實習實踐提供保障。截止目前,共計約40名學生通過該方式赴德國交流學習。啟動預備工程師培養項目。即同濟學生進入大眾,完成實習或專業實踐、畢業設計或學位論文,實現實習實踐與畢業設計或學位論文一體化。目前,汽車學院與上海大眾已順利開展7期預備工程師聯合培養項目,培養百余名學生,其中超過50%的學生就業留在上海大眾。
互融互促,共享產學研合作成果
同濟和大眾的合作給雙方帶來了豐厚的成果,科研成果不斷涌現,人才隊伍不斷壯大。聯合研發增強企業發展“動力”。上海大眾與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先后進行了多項課題聯合研究,包括制動系統綜合總體設計、制動系統NVH分析控制、動力總成懸置系統匹配設計等。項目的合作研發讓大眾在產學研結合的道路上獲得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同濟汽車學院也獲得了上海大眾“第二研發部”的別稱。此外,大眾作為同濟的優秀校外實習基地,已從學校吸取了諸多優秀人才,很多畢業于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員工現在已經成為上海大眾的骨干力量,進入重要崗位。雙向培養成就校企合作“樣板”。同濟與大眾的合作方式曾多次獲得上海乃至國家的教學成果獎項,由汽車學院編撰完成的《培養卓越的汽車工程師——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創立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入選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叢書(第一輯);《校企聯合、國際交流、創新實踐、學科交叉——四輪驅動的汽車人才培養體系》獲2013 年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同濟與大眾的合作為產學研結合之路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