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房企轉型產業地產,是選對了“藍海”還是重回“紅海”?已在這個細分領域浸淫多年的產業地產商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9月23日,“2015中國產業地產30強榜單”由產業地產評估機構火花S-Park與園區中國聯手發布,華夏幸福(600340,股吧)、聯東集團和張江高科(600895,股吧)榮登產業地產行業前三甲。同時,華夏幸福還以168億元的品牌估值,位列“中國產業地產品牌估值TOP10”榜單首位。
發現產業地產痛點
與傳統的住宅房地產開發相比,產業地產開發有何不同,市場的“痛點”又在哪里?在許多從事產業地產開發的企業家看來,產業地產不僅僅要提供一個發展空間,更應該提供一種運營服務,要適應時代的變化。
“產業地產由于投資周期長、前期現金流匱乏,非常需要金融資本的支撐。金融化是產業地產一個比較嚴重的痛點:其受限于金融機制不完善的情況正在越發凸顯,積重難返,欲輕不能,包括產業地產基金也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火花S-Park創始人宋振慶認為。
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趙威則總結多年實踐體會,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他強調:“產業地產要回歸本源,其核心在產業,產業發展能力才是最核心的能力。因為通過產業的發展帶動,可以實現所在地區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這也是行業的一個難題。”
為此,華夏幸福從2002年開始,一直把產業優先作為核心策略。公司在團隊能力打造、資源配置、投資安排、干部匹配等方面都注重體現產業優先,保障產業發展,進而幫助區域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并據此形成華夏幸福的獨特能力。
針對傳統房企紛紛轉型產業地產現象,火花S-Park對此也進行了評述,包括萬科、復星、綠地、碧桂園、花樣年、陽光城(000671,股吧)等品牌房企均入選傳統房企轉型產業地產的評分榜中。但遺憾的是,沒有一家傳統房企能夠達到及格線,大多數房企的轉型還都處于起步甚至是概念階段。分數最高的是目前將產業地產列入集團重要業務板塊的萬科,但只得到5.5分。
“傳統房企轉型產業地產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是‘路徑依賴’和‘東施效顰’,既有的資源、邏輯和基因很難在短時間內與產業地產業務相契合,因此可謂是困難與風險重重。”宋振慶表示。
“產業地產不僅僅是園區的建設,更為關鍵的是企業的聚集和產業集群的形成。”據趙威透露,“華夏幸福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內領先的產業新城運營商,主要取決于產業新城模式能夠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華夏幸福一直奉行‘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自己的招商團隊人數超千人,未來隨著產業新城布局的擴張還會增加。而且,團隊細分為不同的產業領域定向招商,大部分中堅力量擁有非常豐富的行業經驗。”趙威告訴記者,“除外部國際國內頂級的咨詢機構外,華夏幸福還擁有產業研究、開發策略等內部智庫以及人力、財力、運營方面的基石隊伍作保障。”
出路在資本市場
正如業內專家所言,產業地產要想獲得健康持續發展,必須注重基于自身的平臺化路徑打造,使角色去開發化,成為產業的場景制造者和生態維護者,成為各種通道的切入口,并建立起要素流動標準,這才是產業地產的終極目標。
“當前,產業地產行業不僅面臨估值難的問題,同時也遇到難以定性的煩惱,尤其在對接資本市場時,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很難理解產業地產的模式與產品,無奈之下最后只能以‘房地產’的身份標簽推向市場,這樣必然面臨公司市值嚴重偏離實際價值的困擾。”宋振慶表示。
“產業地產表面看起來是一片藍海,其實更像是一座高山,需要不斷地堅持和攀登。”一位參加對話的嘉賓如是說。
而華夏幸福則將自身的產業促進方法歸納為‘三有’落地舉措及‘四大創新’架構,以此打造全新的產業生態體系。據趙威介紹,所謂“三有”落地舉措,即“有抓手、有載體、有服務”;“四大創新”架構,即環境創新、平臺創新、金融創新和產業創新,以創新驅動和資本驅動推動產業發展,形成產業內生機制。
“華夏幸福做產業新城13年來,越來越深地感受到,過去招商引資大多是溢出型的,但現在越來越難。隨著產業地產行業越來越熱,進入的企業也越來越多,但商業模式精準的、專業化程度高的并不是很多。”趙威表示,接下來,華夏幸福還會在“專”上下功夫,把產業做好,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上海(樓盤)張江高科技園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葛培健則強調,唯有專業化才能實現產業地產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產業地產一定要和產業投資有機結合,運營團隊要有投行的思維、服務和能力,最終收益要體現在資本市場,將產業地產打造成為一個項目的生態平臺。”
“在創新創業氛圍比較濃厚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樓盤),孵化能力已經成為實力比較強的產業園區的標準配置。孵化能力決定了園區資產價值和產業地產商估值的比較優勢。”對產業地產發展的未來趨勢,宋振慶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