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成都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召開。《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成都市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6 年)》《成都市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出臺。
成都發力人工智能
力爭2026年綜合實力
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會上,《成都市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 年)》印發。《行動計劃》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6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17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算力規模達到20000PFlops,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細化分領域目標
到2026年培育超1000家
人工智能重點企業
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成都擁有良好基礎。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數據顯示,2023年,成都市共有人工智能企業852家,產業規模超780億元,近3年復合增長率達40%以上。
在已有“家底”之上,《行動計劃》細化了分領域目標。在創新策源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成都力爭在多模態、認知智能、具身智能等領域競爭力全國領先,在制造、醫療、文化等領域培育行業大模型超過50個,省級及以上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達到40個,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超過15%,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
在集群發展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成都將打造以人工智能鏈主企業為核心、專精特新企業為支撐的產業集群,力爭培育20家以上具有產業帶動效應的鏈主(準鏈主)企業,培育1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培育1000家以上人工智能重點企業,爭創國家級人工智能產業集群。
推動“人工智能+”在成都產業發展、美好生活、城市治理中實現深度應用,在場景應用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成都將圍繞重點領域打造形成3大類150個特色化、體系化的創新應用場景,培育示范應用產品超過500個,遴選大模型應用標桿項目50個,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在要素集聚方面,《行動計劃》提出,到2026年,成都將形成面向行業大模型的數據集20個以上,匯聚超過10億條公共數據和500億條行業數據,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100人,建設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與實訓(實習)基地超過10個,全市人工智能產業從業人員突破20萬人,全市人工智能領域基金規模達到100億。
提出六大重點任務
力爭2026年算力規模
達到20000PFlops
《行動計劃》提出了六大重點任務,并細化了具體要求。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六大重點任務的第一條,即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制融合5G+AI技術的邊緣計算系統等一批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的標志性創新產品。鼓勵行業組織和企業主導或參與制訂相關國際國內標準,力爭到2026年參與5個以上國家或國際標準編制。同時《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致力于培育行業大模型應用矩陣,支持考拉悠然產業大模型、曉多科技“曉模型”、明途科技數字人WorkChat、愛迦超聲大模型等行業大模型加速迭代。同時,成都將每年舉辦不少于5場大模型供需對接活動,累計遴選50個大模型應用標桿項目,并不斷完善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保障和動力引擎,六大重點任務第二條聚焦算力。根據《行動計劃》,成都將推動高能級算力建設,構建“超算+智算+通算+邊緣計算”的算力供給體系,高質量推動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具體包括推動國家超算成都中心運營模式升級、加快推進大型智算中心建設擴容、提升通用計算能力、打造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科學規劃算力設施布局等方面,力爭到2026年,算力規模達到20000PFlops。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重要支撐。六大重點任務第三條,成都將提升數據資源質量、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優化數據流通環境,力爭到2026年,打造工業設備缺陷檢測數據集、城市運行場景數據集等高質量人工智能訓練數據集不少于20個,探索建設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同時,要建設運營成都數據公園,打造線上數據流通平臺和線下公共服務空間,依托線上平臺匯聚超過10億條公共數據和500億條行業數據,產品上架不少于1000款。
第四條重點任務為集群發展能級躍升行動。《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建強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完善人工智能產業“2+6+N”布局:以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為主要承載地,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聚集高地和要素匯聚高地;以武侯區、錦江區、成華區、龍泉驛區、雙流區、溫江區為協同發展地,推進創新策源、智能終端、智慧城市等領域建設;此外,結合其余各區域產業發展重點和產業載體情況,打造人工智能多元帶動發展地。同時《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實施企業培育“十百千”工程,推動100家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力爭到2026年孵化培育人工智能企業數達到1000家以上。
應用場景也是人工智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第五條重點任務即為場景融合應用培育行動,包含生產、生活、治理三個方面。在生產方面,成都將推進“人工智能+生產”深度融合,具體包括深化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現代服務業、促進人工智能賦能現代農業等;在生活方面,成都將聚焦基本民生、質量民生、底線民生等領域展開攻堅;在治理方面,成都將在交通管理、城市管理、數字政務服務等領域發力。力爭到2026年,分別打造不少于50個的“人工智能+生產”“人工智能+生活”以及“人工智能+治理”創新應用場景。
第六條重點任務為高端產業要素倍增行動。《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實施人才培養“百千萬”工程,加大國際頂尖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引進力度,爭取匯聚國際國內高層次人才超過100人;開展校地企聯合引育專業人才,招引培育1000名以上專業人才;壯大通用人才規模,力爭全市人工智能產業從業人員突破20萬人,構建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圈。同時,成都將加強金融支撐保障,力爭全市人工智能領域基金規模達到100億,并舉辦高端品牌展會賽活動,加快布局新型電力設施,提供充足能源保障。
成都將實施“六大工程”
建設“綠氫之都”
氫能產業產值規模
力爭三年翻番
會上印發的《成都市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成都將加快形成以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為主的汽車產業新質生產力,搶占國內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新賽道。
▲西部氫能產業園效果圖
確定“三年目標”
推進重點項目46個
總投資超170億元
當前,成都氫能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成都市氫能產業規模達130億元,位居全國第七,空壓機、車載儲氫瓶等關鍵零部件市場份額位居國內前三,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500輛。
據介紹,目前成都市已聚集東方氫能、厚普股份、中材科技、榮創新能等105余戶氫能關聯企業,擁有氫燃料電池系統、電解槽、氫閥門等30余個氫能關鍵產品。初步形成了“制-儲-運-加-用”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構建了以郫都區、龍泉驛區、彭州市、新都區為核心的發展格局。日前,氫能還與低空經濟共同成為了今年成都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打造的兩條重點產業鏈。
據介紹,未來三年,成都將聚焦建設“綠氫之都”,采取超常規舉措,實施“六大工程”,推進重點項目46個,總投資170億元以上。推動氫能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規模三年翻一番,進入全國前五。
實施“六大行動”
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9個以上
會上,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了未來三年氫能產業攻堅“六大行動”,詳解產業升級路徑。
實施綠氫示范帶動工程。成都將研究出臺新一輪氫能產業專項政策,加快布局規模化低成本電解水制氫項目,推動華能彭州制氫項目竣工投運,促進僑源氣體氫能項目開工建設,加快研發兆瓦級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大功率堿性電解槽,打造一批綠氫應用示范項目。引育電解槽龍頭企業2戶以上、年產能300套以上。
實施關鍵技術突破工程。成都將推進國家氫儲運加注裝備技術創新中心郫都、新都基地建設,支持東方電氣創建國家氫能關鍵部件技術創新中心,爭取清華大學智能綠色車輛與交通國重實驗室設立分中心,突破海水制氫等前沿技術和固態儲氫等關鍵技術,培育一批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材料。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9個以上。
實施產業集鏈成群工程。未來三年,成都致力于培育6家以上“鏈主”企業,在產品研制、市場拓展、示范應用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構建“五核+五協”產業布局,聚焦關鍵零部件及材料,引育一批“小巨人”“單項冠軍”企業,加快建設東方氫能產業園、雄川氫燃料電池材料等補鏈強鏈項目,研發氫燃料電池重卡、市域列車、無人機、兩輪車等新產品,力爭培育“小巨人”17家、“單項冠軍”5個。
實施場景應用拓展工程。成都將加強氫燃料電池商用車推廣應用,推動“成渝氫走廊”提質擴容,協同打造“一廊五路”成都段,創建第三批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領域應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綠電制氫儲氫發電一體化項目,探索建設氫能源軌道交通示范線。據了解,成都今年將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達到1000輛,未來兩年每年再推廣1000輛以上。
實施基礎設施攻堅工程。成都將出臺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及布局專項規劃,探索建設氫能全生命周期監測平臺,鼓勵尚未布局加氫站的區(市)縣,以及空港陸港、產業園區等用氫、產氫密集區域布局加氫站,累計建成各類加氫站20座以上。
實施產業生態培育工程。成都將梳理發布氫能急需緊缺崗位,引育一批產業領軍人才;組建60億元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強化市區兩級基金聯動,支持創新型、成長期企業發展壯大;依托成都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促進會、汽車產業聯盟等中介機構,強化資源整合、供需對接,聯合上下游開展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
成都持續推進智改數轉
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廠
超過100個
會上,《成都市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印發,工作目標和重點任務進一步明晰。《行動計劃》提出,成都將實施分級分類促轉、鏈群協同提升、降碳安全融合等六大專項行動,深化數智融合應用,做強產品服務供給,筑牢數字底座支撐,打造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的典范樣板。
確定主要目標
到2026年,培育智能工廠超過100個
按照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等原則,《行動計劃》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工作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數智水平保持全國前列。到2026年,成都市“兩化”融合整體水平達到70,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超83%,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94%,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4%,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等示范項目平均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
產品服務供給量質提升。到2026年,成都將新增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5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培育首版次軟件、首臺(套)裝備500項,引育高能級服務商超過200家。
基礎設施支撐持續增強。到2026年,建成“星火·鏈網”(成都)超級節點,落地域名根鏡像節點,打造標識解析二級節點10個以上,算力規模超過20EFlops、存力規模超過6500PB,實現規上工業企業網絡和數據安全監測全覆蓋。
按照《行動計劃》,到2026年,成都將培育智能工廠超過100個,建設數字化車間超過300個、數字產線超過500條、智造單元超過3000個,打造一批智改數轉產品或服務,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五大支柱產業深度覆蓋。
實施六大行動
打造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超300個
《行動計劃》顯示,成都將實施六大行動,確保目標任務完成。
實施分級分類促轉行動,打造“四個一批”標桿示范。成都將培育一批示范工廠,支持條件好的企業開展智能化升級,力爭培育數字領航企業、智能工廠超過100個;建設一批數字車間,支持企業開展工藝升級和設備更新,力爭培育市級數字化車間超過300個;改造一批優質產線,鼓勵企業圍繞配料、加工、檢測等生產線實施技術裝備升級更新,打造數字產線超過500條;支持一批智造單元,支持企業部署低成本、模塊化的智能模組系統,打造智造單元超過3000個。
實施鏈群協同提升行動,探索重點領域先改先轉。成都將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制定“一圖四清單”(1張數字化轉型圖譜,數據、工具、標準、人才4張要素清單),推動重點產業率先轉型。同時還將推進圈鏈互動網絡協同,提升產業園區智慧水平,促進區域轉型資源協同。
實施服務供給攻關行動,破解“不會轉不能轉”難題。成都將加快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打造省級及以上創新平臺超300個,同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新興技術研發布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0項,力爭實現軟件著作權累計超過80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累計突破300件;加快發展智能裝備產品,加快發展智能工控系統、智能工業母機等新型智能制造裝備,培育市級及以上首臺(套)裝備420個;加快培育自主工業軟件,認定發布不少于80項市級及以上首版次工業軟件產品;加快推出優秀解決方案,力爭引育200家以上服務商,年度發布優秀解決方案和典型應用案例不少于100項。
實施數字底座強基行動,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級。成都將持續提升基礎支撐網絡水平,推動重點企業、重點園區萬兆光網改造,深化標識應用,力爭標識注冊量超300億條。同時,成都將大力促進算力基礎設施縱深發展,提升工業網絡數據安全能力,打造10個“工業互聯網+內生安全”示范場景,完善智改數轉標準規范體系,力爭主導或參與10項以上國家標準編制。
實施人工智能先導行動,釋放賦能賦智賦值效益。成都將探索工業大模型研發應用迭代,支持重點企業基于通用大模型,研發和迭代行業專用模型,力爭打造工業大模型10個。同時鼓勵機器人技術融合應用創新,加快機器人本體技 術、控制技術、驅動技術等研發及產業化。此外,成都將推進工業大數據挖掘治理應用,加快突破多源數據協議、高性能分析等數據技術。
實施降碳安全融合行動,助推綠色發展本質安全。成都將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數字技術應用,打造“工業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標識解析+綠色供應鏈”等新模式,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80家。同時,成都將強化安全生產數字技術支撐,深化“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創新,推廣應用智能傳感器、巡檢機器人等裝備,提升安全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和評估能力。
以上資料來源于溫江發布公眾號
- 中南高科·成都溫江智造云谷 -
中南高科·成都溫江智造云谷項目占地82畝,總規劃建筑面積9.6萬平米,總投資10億元。園區主導產業為智能制造、電子信息,同時輔以溫江區三醫產業發展基礎,預計建成投產后年產值4億元,年創稅3000萬元,解決就業約2000人。
中南高科·成都溫江智造云谷項目共計10棟廠房,產品以三層企業生產獨棟為主,12層研發辦公樓為輔,面積區間1000-7000平米,首層8.1米、標準層4.5米、頂層4.5米,滿足各類生產企業需求,立面材質采用真石漆,顏色以米白色為主,玻璃幕體塊穿插營造工業科技感,增加園區高貴體驗。
項目位于溫江區金馬街道李家牌坊,整體位置十分優越。項目到溫江站10分鐘車程,到成都西站30分鐘車程,距離雙流國際機場30分鐘車程,園區出入有海旺路、騎士大道溫泉大道、新華大道、成溫邛快速路等交通要道,非常方便。
機場:項目距天府國際機場69公里,1個小時車程;距離雙流國際機場14公里,30分鐘車程。
高速:公路上緊鄰多條高速,周邊高速有成名高速,快速路有成溫邛快速路、成新浦快速路,環形交通廊道系統加強基地與周邊城市的聯系;
高鐵:緊鄰成都西站30分鐘車程,距離溫江站2.3km僅10分鐘車程。
地鐵:19號線明光站5分鐘車程,4號線萬盛站10分鐘車程。
其他要道:項目四至為騎士大道溫泉大道、海旺路、友賢路、劉柑路,可快速通往成都第二繞城高速、成渝環線高速等。
產業氛圍:產業聚集 厚積薄發 大鏡已成
溫江是全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建圈強鏈10個協同發展地之一,在醫療、食品、文旅、現代農業、智能智造等多個領域已經形成數字化示范,集聚了省健康醫療大數據(溫江)應用基地、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級平臺。
溫江以發展裝備制造產業為主,著力提升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制能力和重要零部件配套水平。裝備制造產業被確定為溫江“3+6”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6個重點產業和未來產業之一。裝備制造產業涵蓋了航空航天零部件、工程裝備、先進材料、專用設備等眾多領域,供給端發展態勢迅猛、政策扶持有力、附加值高,是省市“雙萬億級”產業。溫江區具有承接更多裝備制造產業產能轉移和產業配套的地緣優勢和產業基礎,代表企業四川藍海智能裝備制造、富江工業、成都航飛航空、航天烽火等。
溫江“3+6”現代化產業體系
教育配套:30所。其中:大中專院校13所,高中4所,初中5所,小學8所,比較著名的有成都冠城實驗學校(七中實驗學校)小學部、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實外附小)、成都新世紀外國語學校(小學部)。
醫療配套: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溫江院區、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成都市溫江區人民醫院、四川省八一康復中心。
住宅配套:項目三公里范圍內有花樣城·花樣年、金科集美星宸、明信鳳棲臺等住宅小區。
招商熱線:400-0123-021
招商中心:成都市溫江區青啤大道319號
中南高科成都企業選址服務中心
400-0123-021
考察對接請加微信
產業招商專業自媒體【園區產業招商】
超過26899園區招商人關注了我們!
↑ 關注公眾號:園區產業招商
↑ 加入行業交流群(如群滿,請關注公眾號后加入)
提供產業園招商代理服務 13391219793
燈塔瓴科·專業有效的產業園載體招商平臺,以高效專業著稱。現向全國產業園區提供專業招商運營代理服務。利用我們強大招商團隊和數字化平臺招商,確保高質量、快速完成招商。【重點承接上海、蘇州、無錫、嘉興、杭州、寧波等區域產業園區項目】
提供制造業企業選址服務 13564686846
幸福招商·面向全國廣大縣域經濟源地接受招商引資服務委托, 服務制造業企業在全國各開發區落地并享受相關招商引資政策,廠房土地資源豐富、政策給力,已累計簽約入園企業 3000余家,其中500強企業 33家,上市公司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560余家,知名品牌 420余家,專精特新企業20家,外資企業 34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