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自貿區內的改革能達到TPP要求的并不多,但關鍵不是自貿區需要增加多少改革內容,而是加強改革推進的力度。
10月5日,美國、日本等十二個國家宣布就TPP達成基本協議,由于與知識產權、金融開放等TPP協議的多項內容相關,掛牌已滿兩周年的上海自貿區受到關注。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分析人士認為,從目前來看,自貿區內的改革能達到TPP要求的并不多,但關鍵不是自貿區需要增加多少改革內容,而是加強改革推進的力度。
自貿區加大推進力度
作為改革試驗田,自貿區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為高標準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做準備。而在四大自貿區中,上海自貿區范圍更廣,與其他三大自貿區相比壓力更大。
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秘書長陳波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中國在應對TPP協議可以有三種方法,一是“一帶一路”的建設,二是中國目前正在談判的中美BIT協定,中歐、中日哈自貿協定等高水平投資貿易協定,這些協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TPP的負面影響,第三是對還沒有加入的重要亞洲國家,如韓國、泰國等,做好相應的承諾和談判。
“上述途徑里很多擔子,都要落在上海自貿區上。”陳波說,從TPP綱要的要求來看,自貿區內能夠達到TPP要求的改革事項還并不多。
其中,第二、三條所提到的紡織服裝,第四條原產國原則和第五條海關相關的通關便利化措施,對中國來說問題并不大,自貿區內已經有相關的試驗。而隨后的貿易救助、負面清單、跨境貿易和金融服務的要求,涉及對待政府管理和國有企業的問題。
此外,在政府采購、競爭政策、國企和特定壟斷行業監管等方面,涉及政府職能轉變的相關要求,TPP要求做到競爭中立,不能給國有企業特殊待遇補貼等。因此自貿區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改革的重要方面,從審批者變成監管者,符合TPP的要求。
不過,陳波指出,自貿區內沒有國企總部,只有很多國企在自貿區內的分支機構,因此并無太多可以參考的經驗。
另外,在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以及勞工、環境標準和規則一體化方面,上海自貿區內的相關改革進展良好,例如,上海自貿區在2014年就形成了第一家專業的知識產權仲裁庭。
陳波指出,TPP里的爭端解決機制,目前國內還沒有做。
在商務部10月8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出,自貿區兩周年在9大方面成效顯著,其中,外商投資和境外投資備案管理制度成效明顯,企業準入“單一窗口”制度進一步完善,本外幣一體化運作的自由貿易賬戶功能也得到進一步拓展。
倒逼國企改革
需要注意的是,適應目前的TPP協議,對中國的國企改革也會形成壓力。
例如,TPP要求國企競爭中立,國企將不可能享受政府的各種優惠,包括補貼,在經營準入和出現問題的救助方面,也將不會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在整個行業規則制定方面,將不會有一家獨大的情況,這將導致國有企業更像商業企業的發展,與目前國企改革的大方向有所吻合。
陳波指出,TPP的形成,使得國內國企改革的目標更為迫切。
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按照TPP協議的開放要求,國企受到的影響將會更大。
其中,商業類競爭性行業的國有企業將面臨更多外企的競爭。因為行業準入將會取消。
而離開政府補貼后,國企面臨的市場風險也會比以前更大,很多國企將不再是唯一的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和政策的享受者。這些類別的國企性質會變得更加市場化,政府性、公共性逐漸減弱,對盈利性要求增加。
對于公益類的國有企業則主要體現在股權結構上,股權結構方面變得更加多元化。從這個角度看,TPP也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一定的倒逼作用。
周世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TPP對中國影響有限,不需要過分夸大,中國可以采取加快和美國進行BIT談判的方式,減小TPP的影響。
陳波說,從目前來看,TPP對國內的影響,短期將影響投資。對貿易的影響主要在中短期顯現。重要的并不是一定要加入TPP協議,而是要適應這種高水平的國際投資貿易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