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摸不清的新經濟,對上海整體經濟發展貢獻到底有多大?
昨天,上海市信息中心發布了《上海“新經濟”指數報告》顯示,近年來,上海新經濟指數穩步增長,新經濟發展速度正逐步進入上升通道,經濟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報告也指出,對標國內外先進水平和標準,上海新經濟發展在研發投入、企業質量、產業結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和短板。
新經濟增速進入上升通道
衡量新經濟的指標很多,而研究報告從“新投入、新產業、新動能、新發展”這四個維度來衡量新經濟。上海市信息中心經濟預測中心主任吳璟桉介紹,這四個維度存在著天然的邏輯關系,從時間角度看,先有新投入,才會產生新動能,然后再形成新產業,最后新產業產生外部效應就有了新發展。
從新投入指標看,上海的創新投入增長迅速。報告顯示,新投入指數由2014年1季度的29.89上升至2017年3季度的30.91,其對總指數的貢獻率為30%,高于25%的平均水平。新投入指數的增長主要得益于資本與科技投入增長迅速。
從新動能指標看,上海的發展動能正在領先積蓄,其對總指數貢獻率為38%左右,遠高于25%的平均水平。報告指出,這主要得益于市場主體的活力顯著提升,例如企業數量、網絡消費、開放程度等。
從新產業指標看,雖然其對總指數貢獻率為22%左右,低于平均值,但近年來呈穩步上升趨勢,說明上海的新產業發展已經起步。“目前,上海的新產業正處于發展初期,新興服務業為推動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的增速也在迎頭趕上。”吳璟桉表示。
然而從新發展指標看,其對總指數貢獻率僅為9%左右,新經濟發展對經濟總量的貢獻效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報告指出,由于上海新經濟發展剛邁入起步階段,由新投入、新動能、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外部效應存在時滯,但現有指標顯示,上海新經濟的外部效應提升空間較大,例如,反映綠色發展的“GDP/全市用電量”和反映協調發展的郊區消費占比都有所改進。
上海新經濟發展仍需補足“底氣”
從整體看,上海新經濟指標呈上升趨勢,但是若從一些具體領域的細節數據分析,上海新經濟發展依然有短板亟待補上。
“在新投入方面,我們主要測算了勞動力、資本和科技三大生產要素的投入。”研究報告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上海在勞動力和資本方面的投入趨勢很好,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上海部分行業企業的研發投入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約相差4個百分點。
在對一個經濟的市場主體進行評價時,不僅要衡量企業的數量,還要衡量企業的質量。報告顯示,上海的新經濟企業數及市值占比仍處較低水平。例如,A股新經濟企業中,上海266家上市公司中涉及新經濟的企業僅49家,占比約18.4%,其中主營業務為新經濟的34家企業市值僅占所有上市上海企業的約8%。
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產值的比重方面,上海的比重約為30%,比重還有待提升,且部分高端產業仍處于低端環節,因此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待加強。
未來,上海如何為新經濟發展補上短板、營造良好的環境?報告建議,要重點關注新制造、新服務、新投入、新開放和新發展。
發展新制造方面,報告建議上海要以科創中心建設為引領,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大力推進重大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繼續發揮郊區作為制造業發展重要承載區的作用,培育一批新興產業集群。還要全面梳理制約制造業投資增長的規劃用地稅收瓶頸,形成創新突破政策措施,聚焦產業基地,健全招商引資激勵約束機制,抓好重大項目引進落地。
發展新服務方面,報告建議上海借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的舉辦契機,發揮其聯動、帶動效應。同時提升智慧商圈、智慧社區和智慧家居的發展水平,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的創新。
體現新開放方面,報告建議要積極謀劃推進落實自由貿易港區建設,按照最高標準,推動投資、貿易、監管創新,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釋放改革紅利,發揮上海“一帶一路”橋頭堡作用,提升“引進來”、“走出去”能級。鼓勵產業園區主動走向全球、對接創新資源,推動形成境外投資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優質內外資企業長三角尋址咨詢 400-0123-021 上海工業地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