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期間,本市將繼續堅持調整淘汰與轉型發展并舉,鎖定區塊、鎖定項目、鎖定時間、鎖定責任主體,綜合運用法律、標準、市場及政策扶持等手段,分類推動普陀桃浦科技智慧城等50個重點區域結構調整,完善產業布局,打造產業調整發展示范園區。建成金山二工區等3個產業功能提升重點園區,普陀桃浦等3個城市功能提升重點園區,寶山南大等3個節能減排示范區,奉賢海灣等3個生態環境建設示范區。到2020年,預計騰出土地6萬畝,減少能源消費量200萬噸標煤,減少化學需氧量排放2萬噸、二氧化硫排放7.5萬噸。
“十三五”期間,上海將堅持“行業調整整體完成或總量減半”為總體導向,繼續推進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輕工、紡織、醫藥及四大工藝(鑄造、鍛造、熱處理、電鍍)等重點行業結構優化,加快推進電子信息勞動密集型產品、低端倉儲物流企業調整工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下述行業整體退出:有色金屬冶煉、高能耗高污染再生鉛再生鋁生產、4英寸晶圓生產、液汞熒光燈、液汞血壓計、含汞電池以及添汞產品裝置、磚瓦、建筑陶瓷、巖棉、中大型石材生產加工、園區外化學原料藥生產、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污染企業。實現下述行業較2015年總量減半:園區外四大工藝生產點、規模以下鋼鐵、分立元器件生產、有機溶劑型涂料的家具制造和有機溶劑型涂料的木制品加工企業、溶劑型涂料和油墨生產點。
進一步完善資金、基金等組合保障的措施。修訂發布《上海市產業結構調整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突出“新增”,保證“壓減”的力度不變,重點淘汰“三高一低”企業,壓減低技能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型、低效用地型低端制造企業,為新型產業導入提供空間,為新增載體做好前期鋪墊。落實本市產業轉型升級、改善生態環境的戰略發展要求,強調五個協同(協同推進產業能級提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城中村”改造、污染源防治、人口規模控制)繼續保持原《辦法》中對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合理有效的支持力度和方式,同時兼顧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對《辦法》的部分內容進行調整并新增,保證政策的穩定性和工作連續性,可操作性。
搭平臺,建機制,盤活產業結構調整資源要素。建立“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資源要素盤活信息服務”平臺。一方面在線上發布、管理產業結構調整相關的閑置工業用地、閑置廠房建筑、閑置設備以及待遷移企業等要素資源信息;另一方面在線下引入市場化專業服務商,對要素資源進行采集更新、撮合交易。組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資源要素盤活推進聯盟”。圍繞機制的建立,調動行業協會、產業園區、投融資機構、產業地產企業、互聯網企業等資源,建立貫穿調整項目從立項、推進、驗收、到開發利用的跟蹤推進制度。
發揮信用服務的支撐作用。研究出臺產業結構調整企業信用管理辦法,在信用信息采集和公開、信用評價和應用等方面確定標準和規范,加大對嚴重失信調整企業的信用約束力度。繼續對列入本市產業結構調整計劃的重點企業信息納入全市信用平臺管理,未按照計劃實施調整的企業列為失信企業,按照計劃實施調整的企業列為守信企業;繼續梳理篩選企業信用負面信息,對企業失信記錄的程度進行判別,對存在違法、或安全、環保排放不達標等嚴重失信行為的企業,優先列入產業結構調整計劃名單。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從最初以被動調整高耗能項目促進節能減排,擴大到主動調整“三高一低”企業服務于經濟轉型發展,再逐步轉向以戰略性調整推進重點區域整體脫胎換骨、轉型升級,有力支撐了城市安全、環境整治及土地減量化等重點工作。其中,共完成了浦東張江、嘉定南翔等12個重點區域專項,區域覆蓋面積近50萬畝,涉及企業約1000家,騰出土地近1萬畝,引進了以中國商飛研發中心項目為代表的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了重點區域脫胎換骨式的轉型升級。
“十二五”期間,全市共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項目4208項,實現了焦炭(除寶鋼自用外)、鐵合金、平板玻璃、皮革鞣制全行業退出,鉛蓄電池、磚瓦完成行業整合,外環線內傳統紡織印染、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完成調整,鋼鐵行業完成行業整合(除寶鋼外)。全市減少能源消費量超過435萬噸標煤,相當于上海居民9個月用電能耗;減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排放量相當于100個世紀公園凈化能力(1個世紀公園年減碳量8.3萬噸);調整騰出的土地近12萬畝;共減少危險化學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量近118萬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