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正在繼續推動電動汽車(EV)產業的發展,旨在將該國打造為東盟地區電動汽車和關鍵零部件的全面一體化生產中心。這項努力對于支持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到2065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國家目標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該戰略是在“30@30”政策下實施的,該政策的目標是到 2030 年,零排放汽車(ZEV)占乘用車和皮卡車總產量的至少 30%,相當于約 725,000 輛,同時還有約 675,000 輛電動摩托車。
最近,由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皮查伊·春哈瓦吉拉 (Pichai Chunhavajira) 主持的國家電動汽車政策委員會 (EV Board) 審查了各項推廣措施的進展和成果。
據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稱,自該政策實施以來至2025年6月,泰國已為各類電動汽車(包括電動汽車、摩托車、三輪車、公交車、卡車、船舶和自行車)制造廠以及電池生產、其他關鍵零部件、充電站和電池更換站的建設提供了投資優惠。這些項目總計169個,投資額達1376.98億泰銖。
其中包括 21 個純電動汽車 (BEV) 制造項目(21 家公司),總投資額為 410.77 億泰銖,總生產能力為每年 386,000 輛。
電動摩托車生產方面,有 16 個項目(16 家公司),總投資額為 9.9 億泰銖,年產能為 810,000 輛。
電動公交車和卡車的生產也獲得了發展動力,已有 3 個項目(3 家公司)獲得批準,年產能為 4,835 輛,總投資額為 22.06 億泰銖。
電池生產占投資的最大份額,共有53個項目(46家公司)總投資額為800.63億泰銖。
其中包括27個生產電動汽車電池的項目,總產能為23,876兆瓦時,以及26個為其他行業生產電池的項目,總產能為50,402兆瓦時。

此外,還有42個項目(38家公司)生產牽引電機、電池管理系統(BMS)、驅動控制單元(DCU)、車載充電器、DC/DC轉換器、逆變器、高壓線束、電池冷卻系統、電動空調系統、電動汽車充電設備等其他關鍵零部件,總投資額為65.21億泰銖。
充電基礎設施開發包括 29 個項目(27 家公司),價值 55.62 億泰銖,共提供 20,080 個充電樁,其中 7,360 個為快速充電樁。
電池更換站開發涉及五個項目(五家公司),總投資額為12.79億泰銖。
其中包括電動摩托車項目2個(555個站臺)、大型商用車項目1個(7個站臺)、乘用車、皮卡、四輪驅動車項目2個(6個站臺)。
在需求方面,政府于2022年推出的電動汽車推廣政策,包括EV3和EV3.5計劃下的補貼和消費稅減免,有助于刺激國內市場。
據消費稅部門稱,截至 2025 年 6 月,已有 29 個符合條件的品牌注冊享受優惠,涵蓋 209,623 輛汽車。
其中包括比亞迪、騰勢、名爵、NETA、歐拉、Aion、Deepal、Lumin、五菱、沃藍達、豐田、奔馳、現代、Omada 和 Jaecoo 等品牌的 174,890 輛乘用車和 10 座及以下車輛;豐田的 127 輛乘用車、巴士和皮卡;Mine Mobility 的 47 輛皮卡;以及 Deco、H SEM、EM、本田、I-Motor、Payak/Zeeho、Super Soco/Kavallo、Rapid/Felo*、Scomadi*、Sleek*、Modyak、Luyuan、AJ、Sunra 和 Nuvola X 等品牌的 34,559 輛摩托車。

消費稅部門已分 12 期向 EV3 計劃的受助者發放資金,涵蓋 93,774 輛汽車,總預算為 112.6977 億泰銖。
其中包括73,240輛乘用車和皮卡,補貼總額為109.0016億泰銖;以及20,534輛摩托車,補貼總額為3.6961億泰銖。對于EV3.5計劃,已發放一輪補貼,涵蓋7,532輛乘用車和皮卡,補貼總額為7.3180億泰銖。
根據汽車研究所信息中心的數據,自 2018 年實施以來,截至 2025 年 7 月,注冊電動汽車數量已達約 218,510 輛,電動摩托車數量達 74,411 輛。
至于公共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截至 2025 年 3 月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 3,720 個充電站,共有 11,622 個充電分配器(包括 6,524 個直流快速充電器和 5,098 個交流充電器),分布在各個地區。
預計到2025年,電動汽車和皮卡的累計注冊數量將達到40萬輛。到2030年,快速充電樁的目標數量將達到1.2萬臺。
來源:泰國國家報
https://www.nationthailand.com/blogs/business/automobile/40053827
泰國廠房出租150-220泰銖/平/月,土地:IEAT園區內500-1500萬泰銖/萊,園區外200-500萬泰銖/萊,1萊1600平約2.4畝請咨詢以下微信13391219793 發送選址需求(點擊查看說明)

免責聲明:
1.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對相關圖片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圖片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系,僅供讀者參考。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