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數據炸裂的半年
2025上半年,泰國批出502家外企牌照,金額1115億泰銖,同比大漲37%。如果把這1115億換成百元泰銖紙幣,疊起來相當于66座曼谷大皇宮的高度。
02 誰在領跑?
榜單前五用一句話概括:
-
日本:99家、430億銖,砸錢最狠;
-
美國:72家、28億銖,數量多金額小,偏向輕資產服務;
-
中國:65家、183億銖,電子+汽車供應鏈成主力;
-
新加坡:63家、174億銖,把泰國當東盟跳板;
-
中國香港:51家、83億銖,金融+貿易雙輪驅動。
03 EEC成最大吸金池
東部經濟走廊(EEC)獨吞56%投資額,158個項目帶來628億銖,平均每4分鐘就有一輛卡車駛入EEC工地。日本42家、中國38家、新加坡15家,三國資本占EEC外資的2/3。
04 泰國是怎么做到的?
-
稅收核彈:8年免企業所得稅+進口設備零關稅,最長可疊加到13年;
-
土地綠燈:允許外資100%持有工業用地,還可50年續租;
-
審批提速:一站式投資服務OSOS,把原本120天的流程壓縮到45天;
-
人才補貼:聘請泰國員工可獲每人1萬銖培訓補貼,直接抵稅。
05 關稅焦慮下的避風港
美國新一輪對華關稅清單7月落地,部分商品稅率從25%飆至100%。泰國對美出口平均關稅僅7%,疊加原產地累積規則,一夜之間成了“曲線救國”最優解。
06 產業新風口
-
數據中心:泰國數字法案2025生效,外企可100%持股IDC;上半年已批出12個數據中心牌照,比2024全年還多。
-
電動汽車:BOI宣布2026年前進口電池材料全免稅,理想、長城、比亞迪已排隊遞交擴產申請。
-
醫療器械:泰國成亞太醫療旅游第一目的地,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200億美元,吸引美敦力、強生加碼設廠。
07 隱形門檻也要看
-
環評:EEC內項目需提交碳排評估,超標項目一票否決;
-
本地化:雇傭泰籍員工比例不得低于80%,否則稅收優惠減半;
-
外匯:利潤匯出超過1億銖需提前一周報備,防止資本外流。
08 中企落地三件套
-
選址:羅勇府VS北柳府,前者配套成熟,后者土地便宜30%;
-
股權:用新加坡SPV控股泰國公司,可再省10%股息稅;
-
供應鏈:關鍵原材料先申請原產地預裁定,避免出貨時被卡脖子。
09 時間表怎么排?
-
T0:準備ODI、股東公證 2周
-
T+1月:公司設立+BOI備案 3周
-
T+3月:拿地+環評 6-8周
-
T+6月:動工+設備進口 同步進行
-
T+12月:試生產+申請正式牌照 2周
10 寫在最后
泰國并非零風險,卻用“關稅差+政策穩+物流快”三重杠桿,撬動了全球制造再平衡。對于想出海的中小企業,與其觀望,不如把泰國當成東盟的“樣板間”——先落一子,再謀全局。


免責聲明:
1.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對相關圖片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圖片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系,僅供讀者參考。
文章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