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德國紅點獎設計大賽中,一款“中國智造”的AR智能眼鏡HiAR Glasses從全球萬余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摘下了這枚世界聞名的“紅點”,成為國內首款獲此殊榮的AR眼鏡。研發這款AR眼鏡的亮風臺(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一家從張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走出來的企業。
亮風臺并非個例,卻很典型,它是張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一批“精專特”文創企業的縮影———它們規模不大,尚在成長期,主攻項目具有前沿性,在自身領域十分專業。上海張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韓露介紹,正是這份生機勃勃的探索欲望與拼搏精神,滋養著“創意濃度”,而這些年園區也通過服務理念的不斷升級為創業者的成長助力。
截至2016年底,張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文化產業營收達到1378億元,預計2017年仍將保持20%左右的增長。根據張江核心園區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文化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將突破1500億元。園區內各企業的總裁們所在的微信群叫“打群架”,幽默背后是園區高度的凝聚力———大家齊心協力,打出組合拳,讓張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文創基地。
不追熱點,選擇對產業有先導性前瞻性的企業與項目
張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數字化”與“文科融合”兩大特色,集中了數字出版、網絡游戲、影視動漫、網絡視聽、互聯網教育、新媒體、文化裝備等最能觸及時代脈搏的產業,在這里集群發展、融合共生。
“并不是什么熱就選什么,而是選擇對產業有先導性與前瞻性的企業與項目。”韓露說。2012年,當音頻產業尚屬小眾,聲音經濟陷入委頓之際,一家企業卻“逆勢而行”帶來了云聲音服務平臺的創意理念。
通過五年的發展,這家企業現在擁有上億條音頻內容,占據國內音頻產業73%的市場份額。它就是喜馬拉雅FM。“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的前瞻理念,正是喜馬拉雅FM打動我們的關鍵原因。”如今,亮風臺、精靈天下、眾人科技、影創科技、七牛云、達觀數據、小派科技等“專精特”企業,也在各自專攻的領域中成長壯大。
做精、做專自身所在細分領域的文創企業云集張江,也帶來了打破圈子、打通資源、跨界合作的浪潮。園區的“元老級”企業河馬文化兩年前開始投入VR內容創作,與亮風臺、小派科技等專攻技術設備的企業形成了合作“聯盟”。類似的領域間融合、重構、創新每天都在上演,帶來產品與服務的升級———網絡直播平臺搭載云服務平臺,優化著海量內容的呈現;AR、VR企業與游戲動漫公司合作,刷新著產品的視覺體驗;以網絡文學巨頭旗下的優質文學資源為起點,影視公司、游戲公司、聲音平臺一同構建形成了鏈接文學、出版、影視、動漫、游戲、衍生品于一體的IP產業經濟模式。
共享精神和詩意空間,共同呵護“無形資產”
有人說:“創業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人腦+電腦’模式的創業者,面對的挑戰更大、風險更高”。而文創企業的創業成本多是互聯網理念與技能,背后缺乏固定的資產與物理生產線,更需要的是對無形“腦力資產”的貼心呵護。
為此,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指導下,張江文控推出了免費的上海數字作品版權登記保護應用平臺。目前,在這個數字品臺上,版權登記作品受理總量達到80多萬件,在全國名列前茅。對處于初創階段的小型文創企業來說,這個第三方平臺既提供了儲存空間,也提供了知識產品的可靠版權證明。對有上市需求的大眾型企業來說,網絡平臺上的作品登記則是資產的有效證明。
鼓勵創業、服務創新同樣需要對優質資源的共享精神。每年超過30場的產業沙龍,參與人次逾千,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機構之間社交的平臺、合作的孵化器。云集了260多位文創人的“張江文創企業群”,則成為聯通各個企業的網絡橋梁。
詩意的棲居空間,從另一維度滋養著張江的“創意濃度”。去年改造完成的張江戲劇谷,是園區中備受青年創業者喜愛的文化新地標,戲劇演出與交流活動在這里落地;正在建設中的張江科學城展廳,如同一個“大客廳”,將成為張江人展示自己創意成果的空間。
